Sunday, October 19, 2008
【非决定性】、【互补性】、【可列性】。。。。。:):)
波尔老师互补原理的哲学意义在于:认知主体对于某一认知对象的认知经验、不但和认知对象相关、而且和认知主体有关、还和认知框架(如观测角度、方法、仪器)有关:在不同的认知框架下、将会看到认知对象不同的侧面:
- 这些侧面之间是互斥的(即如果能看清这个侧面、就将看不清其互斥的侧面)
- 而这些(互斥的)侧面合在一起、可以构成认知对象的完整认知经验(互补)
这在宗教(32相非实相乃名相)、哲学等中是很自然的、但是在以科学中是需要研究的
狭义相对论中强调的"观测的可操作性"、非决定性、和互补原理("观测结果和观测方法的相关性")、我觉的是物理学中3个重要的哲学观点
这2个观点的重要意义之一、就是我们需要从认知过程出发来定义认知对象、也就是说:我们将不知道"真正的"客观是什么、我们只能知道"我所看到的"客观是什么:前者一定是彼岸、后者也包含另外1些彼岸(认知经验内部的彼岸、符号表达/传播的彼岸。。。。。等)
即:认知主体、认知方法、认知对象、都是同一的、互相联系的、是一个整体、从本质上我们无法把它们严格的区分开来("天人合一")、难点在于:如何扩展目前的科学方法、使的在科学理论中、不但包含认知对象为参数、而且可以显式的包含认知主体和认知方法作为参数?即:如何创立【x、y、z、t、o】5元时空理论(o=观察者)?:):)
测不准原理是互补原理的一个部分
【非决定性】和【互补性】有相互交叉的关系
【互补性】说明我们在特定的条件下我们只能观察到认知对象的某一面的特性、【非决定性】是说即使在这个"某一面"内、可能也是非决定的
【互补性】也可以由广义【非决定性】推出:即认知对象存在的多个(常常是互斥的)方面、所以是非决定的
【非决定性】和【互补性】。。。。。和认知过程中的【可列性】、有无关系?:):)
在引入"天人合一"后、能否融合【非决定性】和【互补性】?:):)
【互补性】和立体主义、是有关系的:):)
EPR、我个人不太同意、我觉的要求太严啦:几乎可以肯定、科学理论中必然包含非决定性、阿坦老师的决定论观点太强啦、在阿坦老师和波尔老师的争论中、我支持波尔老师:其实阿坦老师在狭义相对论中定义"如何校准时钟"时、是辉常具有主观色彩的、不知为什么他会有怎么强的决定论倾向?嗯。。。。。可能是阿坦老师个性太强、他认为他一定能把对于别人是非决定的问题变成决定的!哈!:):)。。。。。在我看来、非决定性是很自然的、当然科学本身看起来比较倾向于决定性、但是科学和非决定性、2者是根本不存在矛盾的
【波函数的塌缩】能否理解为:本质上说、独立于认知主体的认知对象是不可知的、但是认知主体"要求/希望/主观上"要得到反映认知对象的规律和理论、因此这样、认知对象在认知经验中、就表现为一种概率(中间状态)、这个概率和认知方式有关、当认知过程最终确定/结束后、认知对象在认知经验中也同时确定啦
也就是说:一个包含认知主体、认知对象、认知方法/框架的、完整的认知过程、是可能可以产生确定性的规律的、但是在这个认知过程的过程中、是经常不确定的、但当认知过程完成后、是可能可以确定的
自指是否和塌缩有关?是否因为当认知对象延伸到【互斥综合体】的时候、就会出现认知局限、即产生自指?
塌缩=1种彼岸?
"道可道非常道"、是否意味着如果我们去认知【互斥综合体】的时候、【互斥综合体】必然会塌缩:所以可以研究-说出来的东东、都是塌缩后的东东?
实证的范围比较宽:比如一些数学理论、具有较强的柏拉图观念体的特性、更重视理论本身的优美和协调、并不一定具有"客观"的对应物、也不一定"有用"、因此、"数学实证"和"物理实证":):)、可能还不尽相同
很明显:自指和【可列性】有很深的内在关系(正在证明之中)
我最想知道的就是:【塌缩】、【非决定性】、【互补性】、这样的东东、是由认知行为本身引起的、还是因为目前主流认知框架的认知基础都是建立在【可列性】之上所引发的局限性?
- 如果是前者、就是"道可道非常道"、怎麽办?还研究不研究啦?:):)
- 如果是后者、如何建立以【不可列性】为认知基础的认知框架呢?:):)
。。。。。1个不可列的规律是怎样的?。。。。。嗯。。。。。既然是不可列的、那就不能说是"1个"。。。。。快跑啊!哈!:):)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